提要
数字时代,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一种共识和趋势。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体现为工具主义、化约主义和避责主义。虽然数字技术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现代化的曙光,但数字技术并不能独自带领基层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坦途。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证明“基层社会治理+数字技术”并不是实现现代化的万能公式,相反,两者会在耦合互嵌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价值悖论,这主要表现为“协同与分化”“高效与低能”“自由与束缚”“赋权与集权”等多元目标之间的冲突和张力。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就要从制度、理念等多角度入手对二者之间的价值悖论进行调适,缓和数字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关键词: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悖论
文章来源:本文刊载于《长白学刊》2023年第4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2024年第2期全文转载。


作者简介

韩兆柱,管理学博士,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评审专家、全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河北省高等教育本科(管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中共秦皇岛市委特邀咨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理论与行政改革。
何晗,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二、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一)工具主义逻辑(二)化约主义逻辑(三)避责主义逻辑
三、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悖论
(一)协同与分化的悖论
(二)高效与低能的悖论(三)自由与束缚的悖论(四)赋权与集权的悖论四、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调适路径(一)坚持制度变革的前进方向(二)夯实数字技术的应用基础(三)坚守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四)建设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五、结语
文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