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首席专家、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王春城教授与博士研究生王帅在《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发表政策研究论文《脆弱性治理:回应巩固脱贫成果政策系统脆弱性的挑战》。
该论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供给及系统治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论文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研究主题,以“政策系统脆弱性”为分析切口,以“脆弱性治理”为对策建议,认为巩固脱贫成果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政策主体、政策工具和政策客体作为基本要素所组成的政策系统是其得以有效实施的框架性支撑力量。实践中,巩固脱贫成果的政策系统虽已构建并运行,但也暴露出了一定的脆弱性,包括政策主体在组织运作中的“运行脆弱性”、政策工具在选择应用中的“效用脆弱性”和政策客体在状态更迭中的“应变脆弱性”。政策系统的脆弱性与脱贫成果本身的脆弱性相互强化,对巩固脱贫成果提出了叠加性挑战。论文提出,应当通过“脆弱性治理”来回应双重脆弱性压力并提升整个巩固脱贫成果政策系统层面的安全阈值,包括使政策主体在参与治理中回归元治理角色,政策工具在选择应用中适配环境与价值,政策客体在状态更迭中实现接续性赋能。该论文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在于,虽然已有研究揭示了可持续脱贫的多重困境及成因并提供了返贫风险的多元治理路径,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成功是建立在规模化、多元化、体系化的政策供给基础之上,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和系统性特征,因此在讨论其成果的巩固问题时,也应顺应这一历史路径特征,从政策系统层面来考量,避免政策研究的时空偏离。在讨论贫困脆弱性时,现有成果多以农民个体或农户家庭为对象,通过对标贫困线的方式来分析其抗风险能力和脱贫稳定性,既忽视了政策过程中其他参与要素的角色作用,又拘囿了脱贫脆弱性的研究范畴。论文提出,要应对遭受冲击的可能性,就必须具备抵抗冲击的能力,这里的“能力”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的农户能力,二是系统层面对农户予以外在支持的能力,而后者集中体现为政策系统所输出的支持,更具普遍性、全局性和直接性。因此,从系统思维来说,除帮扶对象之外,政策主体、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客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脆弱性,并且这些脆弱性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后会牵连到整个巩固脱贫成果这一政策系统运行状况,进而影响整个可持续贫困治理能力。因此,在巩固脱贫成果阶段讨论脱贫脆弱性时,有必要将脆弱性的研究范畴扩展至政策系统层面,将更多的影响脱贫稳定性的相关因素考虑进去,从“政策”视角和“系统”层面来拓展现有关于脱贫脆弱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