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6日,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婚庆婚恋服务业委员会主办的“2023幸福中国·婚姻服务行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国二招宾馆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旨在围绕“服务、创新、发展”主题,探索新时代婚姻服务行业发展的新思路,进一步推动幸福中国建设。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部门领导参加会议。我中心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王春城教授、博士研究生甄悦和李金洁代表课题组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对“2022年婚俗改革理论研究课题”进行了结题,并对23个优秀课题成果颁发了结题证书。此课题于2022年4月,在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指导下,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与《中国民政》杂志社共同发布,旨在进一步探索婚俗改革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发挥婚俗改革在推进乡村振兴、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中心首席专家王春城教授主持的“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婚俗改革协同治理机制研究”获评A级优秀成果,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陈存根颁发了结题证书。
会上,王春城教授以“革新婚俗陋习必须摈弃传统思维束缚”为题做了代表发言。他认为,民风民俗的形成,是各类生产生活因素复杂交错影响、日积月累沉淀的产物,有着坚固的内在质地结构和坚实的自我延续力量,无论是试图从它们内部打破还是从外部攻破,都会面临和遭遇巨大的阻力。因此,移风易俗历来是一件难事,但也是必须要做而且做成的大事。革新婚俗陋习,树立婚俗新风,这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必须把摒弃传统思维束缚作为着眼点、立足点和突破点。如果将婚俗改革作为一项典型的社会事务,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来看,革新婚俗陋习必须摒弃如下三个传统思维束缚:
一是“顺其自然慢慢来”的思维观念。认为“存在即合理”,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盲目攀比、低俗婚闹等婚俗陋习既然存在和发生了,就有其某种必然性,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经历了长期积淀、约定成俗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革除它们,也不必、不宜、不能着急,应顺其自然慢慢来。然而,婚俗陋习已经严重扭曲了社会价值观甚至破坏了社会公序良俗,已经成为具有显著破坏力、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件大事,已经进入了公众热议并呼吁改变的社会议程,不仅不能顺其自然慢慢来,而且必须大刀阔斧往前推。
二是“私人事情不好管”的思维观念。认为“公私分明”,男娶女嫁是纯粹的个人事务,给多少彩礼、办多少桌席等问题也都是双方家庭的主观意愿问题,商量着来就行。既然性质是私人事务,就不能像公共事务一样,借助权威性政策、强制性规定来予以调节。诚然,公私之间确有边界,政府等公共组织履行的是公共职能、行使的是公共权力、出台的是公共政策,但归根结底,要解决的是公共问题。当婚俗陋习已经广泛成风,几代人、多数家庭都深受其扰,因婚致贫不再是偶发个例的时候,特别是当人民群众普遍性地呼吁解决的时候,它就是一件公事,就需要按照公共事务来治理,充分发挥公共价值的引领作用、公共机构的组织力量、公共规范的约束效力。
三是“就婚俗来改婚俗”的思维观念。婚俗虽然体现为给彩礼、办婚礼等礼仪形式问题,但形式问题背后,却是价值观念、性别结构、城乡差异、代际负担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此,不能认为革新婚俗陋习只是改变行为方式的问题,不能认为婚俗改革做好面上文章就行,发生形式层面的改变就算取得了成效。相反,要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既要破旧更要立新,真正让健康的婚俗新风取代扭曲的婚俗陋习。实现对传统思维观念的“破旧立新”,是推进婚俗“破旧立新”的前提基础,要通过摒弃婚俗改革的传统思维观念,来促进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使婚俗更文明、婚姻更纯粹,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