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领导、前辈、同行、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论坛发起团队和主办方的慷慨,把大会最后的宝贵时间留给我,让我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点观察和感受。
我第一次参加公共治理青年论坛是2016年。那时,他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而今天的他已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少年。我是一代青年学者的缩影,我们有幸得到论坛的十年陪伴,更有幸见证了论坛的十年成长。那么,在这十年光阴中,在这二十次思想交锋中,在今天一整天的学术盛宴中,是什么最让我动容呢?
首先,我想是“爱”。在这里,有对学术真挚的热爱。它渗透在本届论坛收到的542篇文章中,贯穿在今天每一次深入的观点分享中,洋溢在茶歇时大家兴奋热情的交流中。在这里,也有对青年学者深切的关爱。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自我表达的时间、平等对话的空间被营造出来,留给最有学术生命力的年轻人。在这里,还有对学术公共领域无限的珍爱。我由衷地钦佩青年论坛的发起者与主办方,他们以满腔的热忱和不懈的努力将论坛一次一次升级,一轮一轮改版,一遍一遍打磨,让今天的它永远比昨天的它更值得期待。
而爱真的需要勇气,尤其是在面对质疑与挑战时。我想要特别强调这份勇气,因为它是论坛赋予我最坚定的力量。从早晨到傍晚,我们目睹了各位同仁面对棘手学术议题时,敢于啃硬骨头,推动知识边界不断拓展的勇气。也见证了观点交锋时大家真诚开放又寸步不让,使学术对话更加丰富多元的勇气。而最令人动容的,是论坛敢于面对、也乐于面对批评的勇气。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两篇小文章:《莫干山上的遗憾》《让青年回到C位》。这是一位青年学者基于对两次论坛的深入观察所撰写的。在文章里,她友好又尖锐地对论坛的主体、内容、形式等提出了建议与期待。她的直言不讳令我惊讶,但更令我惊讶的是,她勇敢的批评一直在被勇敢地倾听、接纳与回应。女性学者比例的显著提升、青年才俊风采的从容展现、圆桌论坛思想的激烈碰撞,无一不让本次会议精彩纷呈。我想,这种勇于反思和不断突破的勇气,正是青年论坛最令人珍视的品质。
我们为什么能勇敢?一定是因为温情与包容。这也是青年论坛给予我最宝贵的财富。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论坛的发起人和主办方总给我这样的感受。每一次,以他们为链接,我们怀着激情与热爱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又带着鞭策与激励各自奔赴新的征途。一个人会走很快,而一群人能走很远。今天的与会者中,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十位,国家级人才十一位,院长副院长十八位,而他们都曾经是青涩懵懂的学术青年,曾经默默无闻地坐在会场的最后一排。所以,要感谢论坛给予的精神滋养,让我们在学术难关中拼杀时总有友人相伴;要感谢学界前辈的无私引领,让我们在攀爬学术高峰时总有一面旗帜;更要感谢在座已经比我年轻太多太多的青年才俊的奋力奔跑,让无数次想躺平的我,又无数次的燃起斗志!
刚才进行了会旗交接仪式,我特别喜欢这个仪式,因为它象征着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生生不息。我由衷的希望我们对学术志业的热爱生生不息,希望我们向学术谜题发起挑战的勇气生生不息,更希望我们对彼此的信任与支持、对论坛的热爱与期待、对治理向善的责任与使命生生不息!
最后,再次祝福公共治理青年论坛这位闪闪发亮的学术少年十周岁生日快乐,期待你的未来!
——谭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